憋屈过,也心疼过,才真的有底气说:孩子被欺负应该这么做

2023-08-15 07:25:04

憋屈过,也心疼过,才真的有底气说:孩子被欺负应该这么做

看点 孩子发生社交冲突了怎么办?父母应该介入吗?介入的度在哪里?社交问题看似简单,处理起来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尽善尽美。不过,聪明的父母可以根据孩子和自己的性格,选择让双方都舒服的方式,科学地解决社交小摩擦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“大J小D”(ID:jiayoubaobao2015) 

文丨大J   编丨May

放暑假了,咱们小区都热闹了起来,每天一早,小区的中央广场、儿童游乐场都已经全是人了。

不认识的孩子们很快都能玩到一起,大人们就三五成群坐在树荫下聊天。但这样一片和谐景象,时不时会因为孩子的哭喊告状而被打破,真的是应了那句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”。

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不可避免,这个道理都懂,但真的自己的孩子遇上了,还真不是每个父母都知道怎么应对的。

小D小的时候,我也写过社交冲突,那时候习惯了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”,难免会有点“深陷其中”的感觉。

如今回头看,倒是可以去繁化简,留下一些更加清晰明了的思路和大家分享。

父母和孩子的风格分类

相信大家也都是看了很多应对社交冲突的方法了,但肯定有这样的问题,你说的方法是对的,但我就是做不到啊。你教的这个方法我也带着孩子去做了,但孩子不敢啊。

育儿这些年下来,我有个核心观点,抛开自己和孩子的风格,单纯谈方法论,就是“耍流氓”。

因此,在我分享怎么应对社交冲突之前,我觉得更有必要一起来看看,自己和孩子的风格是什么。

我大概做了这样的分类:

① 纵轴按当事人对于冲突的容忍程度,分为激进型和温和型。

比如:有的父母(孩子自己)觉得孩子打闹,哪怕有点小擦伤都没啥;但有的父母(孩子自己)对于哪怕轻轻被碰一下,就觉得是天大的事,这就是“激进型”和“温和型”的差别。

② 横轴呢,是当事人和人互动的偏好,有人不怕和陌生人打交道,互相沟通说理;而有的人哪怕自己占理,也特别害怕和人交流,这就是“偏好型”和“回避性”的区别。

我把这四个象限再做了个命名,先说说不同类型情况下的表现:

类型表现

自我主张者:遇到社交冲突,自己就会沟通/告状,主打一个“肯定不吃亏”。

大度者:大部分时候都无所谓,也没觉得自己被伤害了。

内耗者:特别气,但不伸张,而且事情过去了也无法翻篇,基本上就会在亲密家人那里撒气。

摇摆者:本来无所谓,但因为听到外界的评价“你怎么不回击/你怎么这么老实”而陷入自我质疑。

从这样的分类大家就能理解,为什么同样一个社交冲突,孩子表现不同,家长表现也不同,关键就是我们每个人的风格就是不同的。

这也是为什么,讲如何应对“别人”的时候,咱们先了解自己和孩子,特别关键。

举个例子,如果孩子是大度者,父母是自我主张者,那么就容易出现“过度干预”。家长自己看不得孩子任何一点被欺负,而且容易给孩子贴标签:胆小/怕事/不会社交。

而如果孩子是内耗者,父母是大度者,就会出现父母的沮丧情绪,感觉每次带孩子出去玩,本来开开心心的,为什么回家后孩子就会朝自己发脾气。很大原因是因为,孩子在外社交受气了,但父母当下没有捕捉到,事后孩子情绪反噬了。

了解清楚了我上面的分类逻辑后,就不难发现,真正觉得社交冲突棘手无法处理的,基本上都是“内耗者”和“摇摆者”。

那么下面就针对性讲一下,这两类风格(不管是你还是孩子),我们遇到社交冲突可以怎么应对。

内耗者

内耗者对于社交规则的底线感很强,但缺乏沟通能力,导致很多不舒服都会积压在心里。

如果父母是这个类型的,但孩子却表现得无所谓(大度者)或者敢于直面(自我主张者),那问题不大。相反,孩子还能治愈父母,这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,我XXX不行,我儿子倒是特别厉害,一点不在意/自己去讲道理。

难就难在,如果孩子也是左边象限的风格,就容易出现亲子关系的内耗,这时候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提升沟通能力。

我们解决社交冲突的本质,并不是“争个输赢”,而是尝试让自己学会把自己的不舒服表达出来。

我们举个具体场景的例子:孩子在游乐场不小心被打了,内耗者父母基本上会特别气,而且因为自己的社交沟通能力不够好,基本上会把气撒在自己孩子身上:你怎么不回击呢?你去和他说,让他和你说对不起。

而孩子其实也做不到,这时候你们就不难想到,本来被打的孩子,内心力量感就缺失了,而父母的这样的“鼓励/引导”,就带来了二次力量感的削弱。

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是:澄清事实 -- 给予支持 -- 跟进到底。

1.澄清事实:不要先着急上火,先引导孩子说出当时发生了什么(提升沟通能力);

2.给予支持:坚定表明立场,妈妈支持你,是他不对,打人是不对的(让孩子心里先有个定心丸);

3.跟进到底:来,我们一起去找到对方,让他们道歉(共同提升社交能力)。

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,没用的,有些打人的熊孩子背后都是熊家长,我带着孩子去沟通,他们压根不道歉,还轻描淡写来一句,孩子之间打闹很正常啊。

对,这是客观存在的,但我们要知道,我们做这件事主要目标不是真的为了那句“对不起”,而是可以提升自己社交能力,可以给自己/孩子一个交代,我做到了,我表达自己需求了,那么我就可以不内耗了。

内耗者真正的折磨从来不是当下发生的这件事,而且对于这件事没有一个交代,于是反复在内心折磨自己。

哪怕别人没道歉,但我们陪伴孩子一起做的这个过程,其实本身就是治愈的。

对于孩子来说,他永远知道父母会无条件给予支持;对于自己来说,我明白了那是别人的错,我不会拿别人的错来不断惩罚自己。

学会翻篇,更知道在每件事情里面,我也提升了自己,这是内耗者应对社交冲突最好的方法。

摇摆者

摇摆者本质上是很安静的社交者,他们大度无所谓,而且沟通也不多。但这个类型的父母,在群体评价体系下,容易出现自我质疑。

如果孩子是激进型的,面对任何社交冲突都是寸步不让的(象限的上半部分),这类父母就容易出现:我家孩子怎么这么不大度啊,为啥什么都要争呢?

如果还伴随有一些外界评价:都是你惯的,爱和自由给的太多了,摇摆者父母就更容易出现质疑。

这时候,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学会“允许”,允许一切的发生,发自内心地理解,每个人的风格是不同的,哪怕是我亲生的孩子。

然后面对孩子的告状,我们可以做的是:聆听-分享-支持。

1.聆听孩子的想法:哇,原来她这么在意的啊,这点和我不同——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人和人的不同;

2.分享自己的想法:妈妈其实觉得对方不是故意的,我是你的话,就觉得没啥——也提供孩子不同的视角;

3.支持,但不管你决定怎么做(只要合理),妈妈都支持你。

尊重每个个体的自我选择,相信孩子自己的力量,这对于摇摆者父母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。

相反,如果孩子也是温和型的(象限下半部分),怎么办呢?

再来举个例子,玩滑滑梯被插队了,对于摇摆者/大度者父母和孩子来说,他们其实都不在意的,插队就插队了,自己再等等总能玩到。

本来这件事就翻篇了,但社交的复杂性这时候就体现了。就会出现其他小孩在那里据理力争,或者家里老人评价自己孩子了。

摇摆者就会出现问号,他们都在意,为什么我不在意?是我带娃有问题吗?是我自己有问题吗?

这是摇摆者经常面对社交冲突出现的情况,也是很多人会来留言里问怎么办的,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没有方法,而是他们的方法和大部分人不同,他们不确定了。

不管你自己是这样,还是你的孩子是这样,面对社交冲突时,第一句话一定要问,你是什么感受?

尝试第一时间让自己或者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,这是特别重要的,这时候摇摆者就会发现,我其实真的不在意。

这份直面内心的确定性,就是摇摆者坚定的内心基石。

既然我不在意,我的孩子不在意,那么哪怕别人都在意,也就和我们无关了。

写在最后

我知道这篇文章肯定又是不讨好的,比起这样的“搞脑子”,大家更愿意看的肯定就是解决各种社交问题的文章。

但正是写过那么多篇,也是看了大家几百上千条留言,我就会发现,会这些方法的家长或者孩子本身就会,而不会的看了再多方法也是不会。

我们始终没有面对一个育儿关键点,人是千变万化,多种多样的,所以一切育儿的本质不是方法论,而是关系学,了解自己,了解孩子。

希望今天这篇,可以给你们新的角度来看待社交问题。

发现优质教育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