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天最资讯丨知否中明兰用的这招,莫非出自《左传》

2023-04-26 20:55:34

看过《知否》的观众都知道,女主明兰在剧中有不少应付宅斗的手段,其中她两次刚管家时,都用过同一招。


(资料图)

她用的是什么招数呢?类似捧杀,也可视为欲擒故纵。即先放任对手不管,等对方犯下大错误后,自己再顺理成章地出手,让旁人无法指责。

不得不说,明兰这招真的很厉害。

她第一次用这招时,还是在盛家管家之初。嫡母王大娘子和得宠的庶母林小娘各塞了人过来。

而当时明兰只是家里不起眼的小庶女,不像哥哥姐姐们有亲母护佑,老爹盛紘与其说是个昏聩的,不如说是个自私冷血的,根本靠不住。

即使有祖母疼爱明兰,可祖母随时可能撒手西去,没法给明兰太多倚仗。甚至祖母对明兰的疼爱,反而可能让她引发其他人的嫉恨,在日后给明兰招来麻烦。

所以明兰不好得罪任何一方,因此不便直接拒绝,就用了这招,后面甚至是王大娘子主动出面做了这个恶人。

后来明兰做了顾府主母,管家之初,顾家那些不怀好意的长辈也塞人过来,明兰依然用了这招,不仅斩草除根,还在下人面前立了威。

这招的好处是,没有与人直接发生冲突,因此避免了落人口舌的风险,但成功率很高。

不过月小牙看这两段情节时,总想起古文《郑伯克段于鄢》,这是《左传》中有名的篇目。众所周知,《左传》是流传千载的文史名著。

《郑伯克段于鄢》讲什么呢?下半篇主要讲郑庄公和母亲武姜的故事,上半篇讲郑庄公如何解决母亲武姜偏爱的弟弟段,用的就是类似明兰的方法。

“郑伯”即郑庄公,他之所以被称为“郑伯”,是因为古代喜欢用“伯仲叔季”的排行来称呼人,比如将兄弟姐妹中排第一的称之为“伯”。

“郑伯”放在现在,可以理解为郑家长子。郑庄公的弟弟段也被称为“叔”,这个“叔”和前面的“伯”一样,也是源于“伯仲叔季”的排行,即段为家中老三。

郑庄公兄弟姓姬,他们的父亲是郑国国君郑武公,他娶了一个姓姜的女子,生下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。

这里说明一下,郑庄公的母亲被称为“武姜”,但武姜并不是她的名字。我们古代史书上一般不记载女性的名字,只记录她们的姓氏。

但先秦中姓姜的女子太多了,除了用“伯仲叔季”的排行来区分,还会用她们丈夫的谥号,加上她们的姓氏来称呼她们。

比如“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”的庄姜,就是因为嫁给卫庄公,所以史料用她丈夫的谥号“庄”加上她的姓氏来称呼她。

武姜和庄姜一样,不过她的丈夫郑武公谥号为“武”,所以被称为“武姜”。

说回正题,原著记载:“庄公寤生,惊姜氏,故名曰寤生,遂恶之。”

翻译一下就是,郑庄公出生时难产,即“寤生”,吓到了其母武姜,郑庄公因此被取名为“寤生”。武姜非常厌恶郑庄公。

看到这里,可能有人不太了解了,因为根据现代人的观点,对于难产出生的孩子,因为生育过程曲折,所以家里人往往对他们更宠爱些,为什么武姜却厌恶郑庄公呢?

这其实是古今观念的一种差异。

因为古代医学落后,生育致死率很高,因此人们不仅认为难产的孩子不吉利,还认为难产的孩子一出生就和父母作对,将来也会忤逆不孝,所以普遍讨厌难产的孩子。

武姜也不例外。

除了郑庄公,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,也是难产,而且生在因为天气炎热导致五毒横行的五月初五,他父亲靖郭君田婴因此很讨厌这个孩子,甚至想丢掉他。

郑庄公虽然没有被嫌恶到要丢弃的程度,但他确实不受母亲武姜疼爱。特别是武姜后来又生了小儿子段,偏心更是偏到黄河去了。

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在世时,打算让长子寤生继位,武姜却多次恳请丈夫让自己小儿子段继位。不过郑武公一直没同意,在他死后,寤生顺利继位,即后来的郑庄公。

但武姜的偏心并没因此打住。当时是分封制,郑庄公继位后,段也获得一块封地。武姜却利用母亲的身份,多次为小儿子段讨要超出他身份的权力,对郑国的安全形成威胁。

重要的是,武姜还鼓励段去叛变夺权,并承诺自己会亲自打开城门来迎接。

可是前面也说了,郑庄公对段采用的是,先任其放纵,等错到一定程度,再出手彻底铲除的计谋。郑庄公前期看似隐忍不发,但怎么会让母亲和弟弟如愿呢?

后来的结果是,郑庄公在鄢打败了弟弟段,段狼狈逃到共这个地方,他也因此被称为“共叔段”。

其实站在郑庄公的角度,武姜虽然偏心,但毕竟是他生母。如果郑庄公直接否决母亲的提议,武姜未必会罢休,郑庄公还会被扣上“不孝”的帽子,比较被动。

所以,郑庄公表面假装同意,让母亲和狼子野心的弟弟放松警惕,其实暗中筹谋,静待时机,不仅一举打败,而且让对方输得毫无反手之力,彻底铲除后患。

《知否》里明兰的这种做法,是不是和郑庄公很像呢?

我是元气女文青月小牙,做娱评中的泥石流。原创不易,侵权必究。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。你怎么看呢?

标签: